• 开元体育官网官方版,开元体育官网最新

    新闻媒体


    传统农业转型步伐加快 看数字技术如何补“短板”

    发布时间:

    2021-05-19


      粮食安全”再成高频热词。

      从去年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一号文件出台,再到今年的“两会”,“粮食安全”被反复提及和重点部署。

      我国是世界最重要的农产品产出大国,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六年超1.3万亿斤,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达到历史最高点;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超过470公斤,不仅超过世界人均占有量350公斤水平,也超过国际社会公认人均占有量400公斤安全线;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的国内自给率平均在97%以上……

      有如此优秀的“成绩单”为何还要强调粮食生产要抓得更紧?

      “我国的粮食供求不宽,一直是一种紧平衡的状态或者说格局。随着人口还有一点增长,特别是消费升级,粮食的需求还会有刚性的增长。”

      端牢中国饭碗,“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是一个有机整体,也是我国确保粮食产能和粮食安全的新思路新途径。

      而实现这样的目标,数字农业无疑是最佳选择。在数字农业模式中,通过数字化设备比如田间摄像头、温度湿度监控、土壤监控、无人机航拍等,以实时“数据”为核心来帮助生产决策的管控和精准实施,并通过海量数据和人工智能对设备的预防性维护、智能物流、多样化风险管理手段进行数据和技术支持,进而大幅提升农业产业链运营效率并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等。

      “数字化感知”

      打通农村信息孤岛

      当前,农业农村面临盲目种植、产销信息不对称、农业三产动能低等关键问题。

      同工业产品相比,大多数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区域性和易腐性等特点,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存在流通组织化程度低、流通环节多、损耗大、成本高、丰产不丰收等问题。

      “小农经济面临的季节性卖难、结构性卖难、信息不对称与生产非标准化导致各种‘销售难’,归根到底都与数字化程度不高有关。”

      过去,传统电商把大量消费品输送到农村,对活跃农村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乡村振兴来说,更重要的是帮助农民把农产品卖到城市。农村电商的农产品上行体系,为小农户直接对接大市场提供了可能,这也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迅速。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1.79万亿元,其中,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网络零售总额达3014.5亿元。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以及电商平台的不断下沉,农村电商市场愈发活跃,为农产品搭建了新的创收渠道,也为农村产业兴旺带来契机。

      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拓宽了农副产品销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又推动了乡村振兴。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已让越来越多的国人足不出户就能“买全国、卖全国”的美梦成真。诸多数字技术的采用正在让“看天吃饭”变成“知天而作”!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够网上购物、就医、求知、赚钱、种地……

      “数字化配肥”

      科技给土壤添“营养”

      我国化肥用量是40年前的50多倍,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远高于世界平均用量。长期不科学施用化肥导致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土壤板结等土壤质量问题,不合理施肥导致我国耕地土壤pH值降低,酸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0%以上。

      同时单一使用化肥导致蔬菜瓜果品质口味下降。因为作物生长过程不仅仅需要化肥中的氮磷钾,同时还需要钙铁锌硒等许多微量元素,所以长期单一使用化肥易使作物营养失调,从而导致作物内部转化合成受阻,最终导致作物品质下降,瓜不甜,菜不香。

      目前,基于土壤大数据和农作物需肥特性的新型测土配肥模式在市场大受欢迎。这种先进的高精度快速地勘系统,理论上每亩取样可高达53个以上,高出目前国家标准千倍以上,且取样数据一般可达20余项,最高可达50项。同时,单日地勘面积可达4000亩,快速检测PH值、有机质、速效氮、磷、钾、钙、镁等养分数据,以及重金属含量等多项土壤信息。

      “以前要撒4遍肥,现在通过科学配比后,肥料只需要一次撒完,减少人力不说,还减少了化肥用量和农业面源污染,为土地‘减负’。” 宁晋康正数字农业配肥服务站站长范存记说,去年秋季经过土壤大数据分析,宁晋县康正合作社试生产了一批冬小麦底肥,效果显著,农民普遍反映,小麦长势旺盛,茎秆粗壮挺拔,病虫害少,与不参与配肥实验的小麦形成鲜明对比。

      不仅如此,伴随化肥减量化政策的落实,各种新型肥料也开始大行其道,从普及程度最高的缓控释肥、控失肥到稳定性肥料、中微量元素肥,再到最近比较火的腐植酸肥、海藻肥、微生物菌肥等生物刺激素产品,新型肥料的市场规模在迅速扩大。不管是微生物菌剂、中微量元素、腐植酸、海藻酸、控失剂、DMPP(硝化抑制剂)等增效类助剂,还包括企业讳莫如深的复硝酚钠、芸苔素内酯等植调类助剂,都能在肥料中找到踪迹,并且被大量使用。目前,绿色高效增值肥料产能超过2000万吨/年,累计生产达到约1000万吨,推广近2亿亩,增产粮食约60亿公斤,节肥接近120万吨。

      “数字化种地”

      手机成为“新农具”

      耕地、淡水等资源相对紧张,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偏低,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更多需要从科技手段中寻找答案。

      根据统计,中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已经接近了55岁,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由5.0%上升到10.06%,如何解决“谁种地”的问题?而以数字农业和精准农业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有望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农业前所未有的机遇即将到来。

      “和过去相比,现在的技术真是太先进了。”4月1日,正在大棚里查看甜瓜长势的老王说,过去,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一天要往大棚里跑好几趟,现在不同了,不管是在家里躺着,还是在外地游玩,诸如调整温度湿度、开关风口等,在手机上就能远程操控。

      通过安装在农田里的摄像头,农业生产者可以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只要有网络,就能通过监控看到基地内田地间的实时画面,并根据画面中作物的颜色、长相、土壤湿度等判断作物生长状况及其环境,再设计程序指导农机进行灌溉、施肥、收获等。

      在富邦股份精心打造的数字果园里,每棵果树上都装有茎水式传感器,它会实时告诉你哪棵果树需要施肥了?怎么施?施多少?哪棵果树缺水了?而管理员只需操作电脑或手机就能将这些问题轻松搞定,一个人管理百余亩果园不成问题。而先进的作物估产技术也会提醒你哪棵果树结果过密需要疏果,达到精品果需要怎么做,并适时将各地的市场行情传递到你的手机上。只需坐在电脑前,就能看到苹果的开花情况,同时还可以轻松搞定浇水、施肥、病虫害监测……通过大数据平台,一个人可以监测管理上千亩地,很好地解决了受疫情导致缺人工的问题。

      当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农业新理念新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全球时,越来越多的现代智能技术被逐渐推广运用到农业产业上,让“镐锄镰犁”“看天吃饭”成为历史,“体力活”成为“技术活”。

      眼下中国,手机正成为新农具,直播变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了新农资。

      “数字化监管”

      食品装上“安全阀”

      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突出,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私屠滥宰、违法添加违禁物等问题时有发生,产地环境污染造成的农产品质量风险依然存在。农产品生产主体整体素质偏低,生产经营单位普遍规模较小,质量安全管理能力不强,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专家建议,要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产品”监管,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实施农产品质量智慧监管。重点推进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环节,落实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危害评估、日常监管、执法办案、检验检测、追溯预警、应急管理上的应用。逐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犯罪线索网上排查汇聚和案件网上移送、网上受理、网上监督,提升监管的信息化水平。

      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从农资供应,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再到终端销售环节,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

      不仅如此,数字技术还能给多个人群提供精准服务:对农户,可提示什么时候适合种什么品种,并为农户提供气象预警。我们能告诉经销商,这里的农户啥时需要什么产品和服务。此外,还能告诉消费者,附近哪儿能买到正宗的有机食品。

      “拿起一颗土豆,扫一扫它“身上”的二维码,手机屏幕上就出现了这颗土豆的“前世今生”——包括地块编码、肥料名称、施肥时间、用量、灌溉次数、播种农户。还有收获日期、数量,病虫害防治方式等一应俱全……”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技术员刘静波说,建立在完整数字农业产业链上的农产品二维码溯源,可以倒逼农业实现标准化生产。

      这对消费者而言,购买食用放心;对企业而言,品牌成功输出;对政府部门而言,监管省心、问题可控;对农户而言,销售可直接跳过经销商,节约经营成本。

      目前包括富邦股份在内的大批企业将国际的顶尖数字技术和数字农业领域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引进到中国来,正用“差异化农化产品+数字农业”的双驱新模式助力中国农业发展,引领中国农业跃入一个全新的发展轨道,进而普惠中国广大农民。

    开元体育官网官方版